寒流来袭需抱团 产业升级话基础
发布时间:
2014-06-07
近两年国家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政策对玻璃行业的影响逐渐显现。已经出现企业倒闭现象,仍维持经营的企业开工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一些优势企业存货增加资金压力增大。进入2014年国家加大治理雾霾力度,许多企业都被要求限期上马脱硫脱销设施。在这一形势下山东日用硅酸盐协会在日照召开技术交流及行业发展会议,得到了行业企业的积极响应。本文是根据与会发言整理的,介绍过去一年生力源玻璃公司做的几项工作,把部分困扰我们的问题罗列出来,希望得到同行们指点,还有一些对于行业发展的思考与同仁们分享。
一、几项工作
八号炉启动投产
8#炉原熔化面积108平米,配两台双八行列机。此次改造将熔化面积改为99平米,长宽比为1.22 ,设有挡墙式窑坎,高度1.2米,一排15根脉冲式鼓泡管。空气蓄热室采用双通道,煤气蓄热室采用单通道,蓄热室十字墙砖厚度690mm。经过半年多的工程施工,8#炉于2013年4月投产,普白料出料量160吨,吨玻璃液消耗实物煤220kg。
自动配料线投入使用
生力源的配料一直沿用人工方式,大掀加小车。受制瓶车间布置限制,配料楼方案难以实施。先在六号炉上了一条平面布置的自动配料线,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次8号炉上的自动配料线是在六号炉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主要是吨包货物的卸车与给料采用了电动葫芦,进一步减少了人员占用。为解决扬尘,对所有的起尘点都进行了降尘处理,整条配料线的粉尘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这条配料线帮助公司实现了自动化,减人,降低粉尘的目标。在2014年12号炉配料线上,实现了斗式提升机到窑头料仓,电动葫芦改为行车,整条配料线配置7人。成为公司将来配料线改造的标准配置。
英博认证
英博现场认证是按照百威英博公司制定的评估标准对与质量相关的模具、配料、窑炉、供料、行列机成型、检测设备、化验、产品检验、人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核,以衡量玻璃厂产品保证能力是否可靠的认可。我公司通过认证后,硬件设施得以提升与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流程化、规范化、细节化,检测项目大幅度增加,前期预防性质量控制措施大大加强,与质量工作相关的记录、分析、回顾常态化,职工的质量意识全面提高,实现了以前期控制、过程控制、行为控制来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广口瓶产品开发
生力源在异型瓶上用的功夫比较多,多年来一直生产各种小口瓶产品。从2013年开始尝试做些广口瓶,主要是一些外贸公司订单,批量较小,用于盛装固体食材。由于公司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加之设备状况改善,这次新上广口瓶较为顺利,成品率能达到小口瓶水平。当年完成了200多万订单,今年有了比较稳定的订单,量上有突破。两年来的体会是广口瓶市场有开发潜力。
职工技术培训的开展
技术培训是针对配料、窑炉热修、煤气炉、行列机、包检、检验中心、电工等工序员工进行的基本业务技能提升培训。公司从各个岗位技术尖子中选拔人员担任教师,按课时发给授课费。培训注重效果,培训内容包括基本理论、操作规程、工艺流程、标准、规章制度、记录、安全操作规程等等。对职工进行培训已经实现常态化。
安全标准化
13年通过了山东省安监局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审核
大家的普遍感受是,这项活动将公司现场管理提高了一大截,在制瓶车间,人们看到的景象整洁多了。
二、存在的问题
1、出料量变动对熔制工艺的影响
窑炉工艺重在一个稳字,熔化温度,窑压需要稳不用说,出料量的稳定也很重要。生力源公司现在运行有十座窑炉,按说窑炉多,产品结构调整起来有选择性,有条件来使窑炉的出料量稳定。但是具体到操作层面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会事,经常出现从大瓶换到小瓶的情况,对于一个出料量100吨左右的窑炉,动辄增加十多吨,或者减少十多吨。这种变化除了对料液质量有影响外,还制约了熔化率提高。高熔化率工况是在一定温度出料量碎玻璃比例等工艺条件下取得的。出料量经常变,那个合适的工艺条件不容易调整出来,到了需要提高出料的时候,发现料子有气泡,不敢再提了,只能在较低的熔化率下运行。
2、蓄热室墙体串火恶化熔制工艺影响窑炉寿命的问题
我们发现,窑炉后期决定窑炉寿命的经常不是赤壁砖侵蚀严重的问题,而是蓄热室墙体出了窟窿,造成串火。轻的时候还能补一补勉强使用,重的时候被迫停炉冷修。大家重视池壁小炉大碹,这些部位都有相应的材料和成熟的处理方法。蓄热室材料结构方面尚待完善,对我们公司来讲是个突出的问题。8#窑炉十字墙的厚度做到了690mm,是通过增加厚度的方法来解决串火问题的一个尝试。从运行了一年多的时间看,还没发现串火,到窑炉运行至后期效果怎样还需等待。
3、料道技术落后对提升制造技术的制约
供料道技术是生力源的一块短板。仍然沿用的长度比较短调整方式简单的老式料道。料液温度高的时候吹冷风,大部分时候是这样的。遇到料液温度低的时候用柴油枪加热,一旦温度差的比较多,油枪烧的比较厉害,料子便被烧出毛病来。对于兄弟单位用的比较成熟的由英国BHF料道改进而来的料道技术,在我们公司还没有得到应用,这制约了我们公司多料滴技术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4、外购玻璃质量控制
外购玻璃价格偏高,在我们山东是这样,在公司所在地表现更明显些。很多时候碎玻璃的价格超过了粉料的成本,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就是即使价格接受了,来的货也保证不了质量,特别是经过中间商加工过的,一定要想办法掺上些你不想用的甚至是对熔制有害的粉末,所以公司建了好几条玻璃加工线自己收购原玻璃加工。对于杂质比较多的外购玻璃来说,公司自己的生产洗选也很难洗选干净,特别是对于生产无色料来说,有色玻璃的剔除很难做到彻底。
最近注意到上海有建造的工厂化的玻璃加工生产线,引进奥地利的技术,好像是投资一两千万吧?对玻璃企业来说有些贵,但是加工洗选的质量过关。
碎玻璃分类回收的社会化系统建设,配备成熟技术装备,工厂化的碎玻璃加工企业的建立令人期待。
5、人才培养
年轻人招不来,大学生更不乐意来。今年轻工学院有个毕业班来公司实习。公司分析,毕业班面临找工作,公司展示展示实力,作出一些姿态或许能多吸引几个学生来吧。为此公司安排人讲课,请学生们聚餐,还安排了个一日游项目。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一个学生提出来就业的意向。等公司到轻院参加毕业生招聘会的时候,来公司实习过的没有一位投简历的,到是那些没来的放了几份简历。公司发展需要大学生,特别是对材料专业的学生尤其迫切,但剃头挑子一头热。好在公司在当地有较好的口碑,不断有家在附近的别的学校的大学生前来应聘,我们称这些人为子弟兵。幸亏有这些子弟兵,才使得生力源公司每年都有新大学生补充,后备人才队伍不至于青黄不接。
现在青年人的就业选择多元化,玻璃行业工作条件差,报酬有限,的确对人才缺乏吸引力,长期招不到专业对口的学生,对窑炉工艺等技术专业的技术进步是一个制约。
三、对行业发展的看法
1、目前行业生存艰难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影响。
一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二是对高档消费抑制的影响,三是环保治理的影响。有的行业可能受到一条或两条的政策影响,对于玻璃行业来说是三条全占。白酒瓶本来就指望高档的那一块产生效益,现在缩减的正好是那一块。结构调整其实质是优胜劣汰,本来市场有这个功能,新形势下这一过程被缩短和强化了,这一缩短和强化让企业吃不消。环保的问题是技术成熟度问题,还有公平待遇问题。今年到古越龙山玻璃厂访问的时候,因为周围有驻军单位,他们被要求上了脱硫脱销装备。设备投资一套800万元,运行费用摊在每只瓶子上是0.1元。凭现在产品的盈利水平,上环保设备的企业怎么与那些没有上的竞争?华兴在南海的工厂改用天然气,一方面是工程投入,另一方面是成本增加。据估算,与煤相比烧天然气吨玻璃增加100元支出不止。产品的盈利水平还有企业的总体实力能否支撑?是不是适合大多数企业?
这是一个行业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需要大家抱团取暖,更需要协会发挥引导作用。
2、瓶罐玻璃企业市场开拓方面存在较普遍的欠缺。
瓶罐本身的市场是变化的。传统的白酒啤酒葡萄酒饮料市场之外,食品瓶,保健品瓶,药用瓶,广口瓶,瓶罐本身有许多文章能做。
瓶罐之外,器皿市场很大。象德力股份成长的时间很短,还有临沂的旭坤,淄博也有不少器皿企业,日子比瓶罐玻璃好过。作为有较长历史的瓶罐企业,进入器皿行业应该更有优势,但是对山东的瓶罐企业来讲,主动进入这个市场的却不多。
器皿之外其他日用玻璃还有多少?
拘泥于单一市场失去了主动权,瓶罐玻璃行业企业众多产品趋同,为了争夺有限市场竞相压价,长期过难日子就不奇怪了。
3、瓶罐用于盛装内容物不能单独出售的特点使得这个产品具有依附性,但是对于瓶罐企业一旦形成对某一两个用户的依赖之后,就有问题。以前我也讲过这个话题,行业可以是依附性的,企业不能依赖单一用户,也就是说不能做成依附性企业。远的如松下旗下的纸箱厂,属于总公司系统的订单最多能占到30%;近的,本行业华鹏公司退出啤酒瓶市场,反而找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从基础工作做起
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都有一个能力要求,就是能否做到?会不会做的问题。有时,想法很好,落实到执行层面,被挡回来。我知道有一家玻璃厂,专做啤酒瓶的,有一次生力源玻璃公司去协作一个产品.其实也是啤酒瓶,稍微有点异形,结果被对方分管生产的主管给否掉:这个瓶子太复杂,做不了。如果销售人员经常面对这样的局面,他还有没有信心去开发市场?
在其他方面,窑炉,制瓶,配方,质量控制,从技术到思路存在欠缺。有时去参观规模挺大名气很响的企业,当你集中到具体执行层面时发现其实对方的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能力和水平也非常有限。在一些规模更小的企业,技术方法上明显做反了的都有。其实有的企业已经做了十年以上,为什么还不能掌握相关技术?我认为有认识上的问题,就是对基础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技术可以拿来,可以买来。其实真正的技术需要依靠企业长期积累才能具备。而对于有素质的招不来,现有的人才队伍还在流失的企业来说,技术不是提高而是下降或消失的问题。在已经停下来的企业中,都能找到在它停之前大量人才外流的证据,有的还是曾经很有影响的企业。
与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基础工作永远都是把事情做好的前提。这一道理并非到了做企业的时候变了,或者当你成为老板时不一样了。有人甚至对于分工,分配,授权,激励等都不屑一顾,那么离把企业做好距离更远。
说的简单直白一点基础就是人才队伍,真正带来效益的不是厂房、设备、资金,而是人。
越是到了困难的时候越想找一些灵丹妙药,幻想找到高人支一妙招,一招摆脱困境。如果进入这样一种情景,只能使企业越陷越深。其实真正能帮助企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在于扎实的基础工作,困难时候尤应如此做。一孔之见,难免偏颇,谢谢指正。
更多资讯
页面版权所有 © 山东省日用硅酸盐工业协会